脛骨干是常見的骨折好發(fā)類型之一,占全身骨折的13.7%。脛骨下端具有血運代償性不佳、軟組織覆蓋少等解剖特點,一旦出現(xiàn)骨折,軟組織受損,局部血供不佳,將會增加骨折愈合的難度,加之合并腓骨骨折概率高、穩(wěn)定性不佳,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案十分必要。
解剖特點
【圖源:奈特人體解剖彩色圖譜】
脛骨干中上段橫截面呈三角形,下1/3處橫截面呈四方形。中下1/3交界處比較細,又是形態(tài)發(fā)生改變的部位,為骨折好發(fā)部位。
脛骨的前1/3僅有皮膚覆蓋沒有肌肉覆蓋,骨折時骨斷端易戳破皮膚形成開放性骨折,即使是閉合性骨折大多數(shù)脛骨骨折都合并皮膚和皮下組織損傷。脛骨中段缺少肌肉覆蓋,且脛腓骨周圍有四個筋膜室。骨筋膜室綜合征發(fā)生率高于其他骨折。
骨折分型
AO/OTA骨折脫位分型:
AO / OTA骨折脫位的阿拉伯數(shù)字分型將脛骨干骨折設定為4(脛骨)2(骨干)。A型對應有一條骨折線的簡單骨折。這是最常見的類型。B型骨折有個中間楔形骨折塊。C型骨折是由高能量損傷引起的,為粉碎性節(jié)段性骨折。
開放骨折的Gustilo分型:
Ⅰ型:傷口長度小于1cm,一般為比較干凈的穿刺傷,骨尖自皮膚內穿出,軟組織損傷輕微,無碾挫傷,骨折較簡單,為橫斷或短斜形,無粉碎。
Ⅱ型:傷口超過1cm,軟組織損傷較廣泛,但無撕脫傷,亦無形成組織瓣,軟組織有輕度或中度碾挫傷,傷口有中度污染,中等程度粉碎性骨折。
Ⅲ型:軟組織損傷廣泛,包括肌肉,皮膚及血管、神經(jīng),有嚴重污染。
ⅢA型:盡管有廣泛的撕脫傷及組織瓣形成,或為高能量損傷,不管傷口大小,骨折處有適當?shù)能浗M織覆蓋;
ⅢB型: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和丟失,伴有骨膜剝脫和骨暴露,伴有嚴重的污染;
ⅢC型:伴有需要修復的動脈損傷。
治療方案
臨床上對脛骨骨折患者治療的非手術手段包括支具、石膏外固定與牽引、手法復位及外固定支架的使用等等;手術方式包括鎖定鋼板內固定,髓內釘固定等等。
髓內釘固定的方式由于手術操作簡單、切口小、損傷輕、骨折愈合后髓內釘取出方便,而且能夠給予堅強的內固定,術后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,避免局部及全身并發(fā)癥等諸多優(yōu)點,符合“AO治療原則”,獲得了眾多創(chuàng)傷骨科醫(yī)師的肯定。
髓內釘固定
對大部分脛骨干骨折,髕下入路髓內釘可適用,但對部分特殊類型,如脛骨近端1/3、極遠端、髕下進釘點感染或膝關節(jié)屈曲受限患者,采用髕下入路或髕旁內側入路固定困難,此時可選用髕上入路。
脛骨近端骨折,髕下入路需屈膝,且髓內釘與后方皮質頂撞,導致骨折前方張口,主釘置入困難。髕旁內側入路主釘插入方向為輕微向外,可能導致骨折斷端外翻畸形。同時,髕下切口與髕旁內側切口,與髕上切口相比,均存在較高的隱神經(jīng)損傷風險。
髕上入路適應癥
脛骨近端關節(jié)外骨折(AO 41A)
脛骨干簡單骨折或粉碎性骨折(AO 42A-C)
脛骨干多段性骨折(AO 42C)
脛骨遠端關節(jié)外骨折,或脛骨遠端骨折延伸至關節(jié)面的簡單骨折(AO 43A C1)
漂浮膝損傷
髕腱鈣化
進針點水平傷口污染
髕上入路禁忌癥
Gustilo IIIC型開放性骨折
髕上進針點軟組織損傷、污染或軟組織感染
存在同側膝關節(jié)假體(相對禁忌癥)
進針點存在脛骨平臺骨折(相對禁忌癥)
內植物阻擋進針點
同側髕骨骨折(相對禁忌癥)
德康脛骨髓內釘解決方案
脛骨髓內釘Ⅱ型規(guī)格:
直徑D × 高度L
8.5/10/11.5mm × 260-380mm
(長度每20mm一規(guī)格)